新聞資訊
NEWS
最新文章
NEWS
神經性頭痛是一類有家族發(fā)病傾向的周期性發(fā)作疾病。表現(xiàn)為陣發(fā)性發(fā)作的偏側搏動性頭痛,伴惡心、嘔吐及羞明。經過一段間歇期后再次發(fā)病。在安靜、黑暗環(huán)境內或睡眠后頭痛可緩解。在頭痛發(fā)生前或發(fā)作時可伴有神經、精神功能障礙。
病屬于中醫(yī)學的“偏頭風”、“頭風”、“偏頭痛”、“頭痛”的范疇。
病系由風邪、氣郁、肝陽上擾,或痰濁、瘀血阻滯腦絡,或陰陽氣血虧虛,腦絡失養(yǎng)所致。其病位,在腦絡、肝、脾、腎。其病性,多為本虛標實,臨床所見,肝脾腎虧虛為本,風痰瘀為標。發(fā)作期以標實為主,間歇期以本虛為主。
1.外感頭痛:一般發(fā)病較急,痛勢較劇,初起可伴有惡寒發(fā)熱、鼻塞流涕、咳嗽等外邪束表犯肺的癥狀。
2.肝陽上亢:頭脹痛,甚則掣痛,眩暈,常因情緒緊張、波動而誘發(fā),心煩易怒,睡眠不安,面紅口苦;舌紅,脈弦。
3.痰濁上擾:頭痛昏重,或兼目眩,胸悶脘痞,頭痛甚則惡心、嘔吐痰涎;苔白膩,脈滑。
4.氣血不足:頭部空痛兼頭暈,神疲乏力,面色不華,勞則加重;舌淡,脈細弱。
5.腎精不足:頭痛兼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,神疲乏力,遺精;舌紅苔少,脈細無力。
6.瘀血頭痛:頭痛屢發(fā),經久不愈,痛有定處,疼痛如針刺,或頭部有外傷史;舌質紫暗,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在臨床上,還應根據(jù)頭痛部位,辨別病患所在的經絡。如痛在后頭部的,為太陽頭痛;痛在前額、眉棱骨部的,為陽明頭痛;痛在兩額角或偏一側的,為少陽頭痛;痛在巔頂部的,為厥陰頭痛。
基本治療:祛邪通竅,活絡止痛。
取穴:百會、風池、太陽、列缺、合谷、太沖。
配穴:外感頭痛加風門,風寒加灸大椎,風熱加曲池,風濕加陰陵泉;肝陽上亢加中封、行間、涌泉;痰濁上擾加中脘、豐隆、足三里、太白;氣血不足加氣海、血海、足三里;腎虛加腎俞、太溪;瘀血頭痛加膈俞、血海等。前額痛加上星、印堂、攢竹;側頭痛加頭維、率谷、外關、足臨泣;后頭痛加天柱、后溪、申脈;巔頂痛加四神聰、通天、行間。
注意事項
1.針刺治療神經性頭痛有較好的療效,但頭痛的確切原因應該查清,以便明確診斷,治療原發(fā)病,采取有效的綜合治療措施。
2.針刺手法在疼痛發(fā)作時治療要求病人有強烈的針感,間歇行針,留針時間稍長。
3.在針灸治療的同時應囑咐病人注意消除或減少促發(fā)因素,如消除精神緊張、情緒抑郁,避免過度疲勞、強光、噪音、刺激性氣味等,注意生活有規(guī)律,注意飲食宜忌。
玄鹿中頻治療儀利用傳統(tǒng)針灸學,經絡學,穴位學采用現(xiàn)代電針灸療法集合微電腦技術研制而成通過刺激人體穴位,疏通經絡,調節(jié)神經的緊張度,調理氣血消炎止痛,擴張血管,改善供血狀態(tài),提供病變部位的氣血供給,從而達到治療和修復的目的。